木曜日, 4月 15, 2010

转一篇神文(单反器材选购入门必读)

转一篇神文(单反器材选购入门必读)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y 29 14:08:12 2009), 站内

欲购单反者请先读此文,再提问,做到有的放矢;目前该FAQ以canon,nikon,contax
为主;日后还会做出相应补充和更新。

 ------------------------------------------------------------------
 Canon  
(感谢hotport友情提供)
缩写:
DSLR: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数码 单镜头反光相机。
EF:佳能EOS系列机身的卡口型号。
EF-S: 佳能EOS系列只能用于“非全幅”数码相机的卡口型号。
USM:是Ultrasonic Motor,超声波马达,有USM的镜头对焦安静迅速。
L:是Luxury,带L的镜头有个红圈儿,俗称红圈儿头,成像好但是贵。
IS: image stablize, 镜头防抖。
mm: 焦距度量单位。
f: f stop, 最大光圈大小。 数值越小光圈越大。 2.0的意思是1/2.0。
Canon: 卡农,一种古典音乐体裁,复调形式,类似于赋格。
APS-C画幅: 目前相机的数码感光片做到传统胶片大小很困难,商家开发的基于小于135
胶片的CCD 或者COMS 感光片的单反相机。
XXB: 小小白, 70-200mm f4 L 镜头的昵称。
XB: 小白, 70-200mm f4 L 镜头的昵称。

佳能拥有最庞大的镜头群支持,而老镜头和二手镜头交易也十分的活跃。大家共同的摄
影题材,习惯和产品价格质量来决定一般常见的镜头就那么几个。我把这些常见的镜头
分一分。像200 2.0这样好几万块的镜头就不说了,板上买这个镜头的也不会看这个帖子
 :)
原厂定焦镜头群,根据市场定位和价格分级。
* 是根据德国Photozone评测的推荐级数,参照其他网站和评论有一定的修改。

1。常见高级镜头:
Canon EF 35mm f/1.4 USM L 光学(****#)做工(*****)性价比(不适用NA)
Canon EF 50mm f/1.2 USM L 光学 (****)做工(*****)性价比(NA)
Canon EF 85mm f/1.2 USM L 光学 (****#)做工 (****#)性价比(NA)
Canon EF 135mm f/2 USM L 光学(****#)做工(****#)性价比(NA)
以上4个是最常见的了,最便宜的是135mm,美国价格900~1100美元。对于这样的高端镜
头性价比是不适用的。

2。常见中档镜头:
Canon EF 28mm f/1.8 USM /
Canon EF 35mm f/2.0 USM 光学 (***)做工 (***)性价比(***#)
Canon EF 50mm f/1.4 USM 光学(****)做工(***#)性价比(*****)
Canon EF 50mm f/2.5 macro 光学 (***#)做工 (***)性价比(****)
Canon EF 85mm f/1.8 USM  光学(****)做工 (****)性价比(*****)
Canon EF 100mm f/2.8 USM macro 光学(***#)做工(****)性价比(****)
这些镜头的价格分布在300美元到500美元左右。 特点是带USM 超声马达。

3。常见狗头:
Canon EF 24mm f/2.8 光学 (**)做工 (**#)性价比(**)
Canon EF 28mm f/2.8 光学(**)做工(**#)性价比(**)
Canon EF 50mm f/1.8 II 光学(***#)做工(*#)性价比(*****)
Canon EF 135mm f/2.8 SF 光学 (***)做工(**#)性价比(***)
这些镜头除了 50mm f/1.8 都是很老的设计,没有USM,成像质量不高。 Canon EF
50mm f/1.8 II 成像和Canon EF 50mm f/1.4 USM 不能比,但是80美元的价格能够获得
比绝大部分变焦镜头更锐利的成像,同时具有1.8大光圈,大光圈对于创作是十分重要的
。Canon EF 50mm 1.8 被亲切的称为“小痰盂”。其他的狗头别去看价格了,也不便宜
,300美元左右。

佳能变焦镜头群,同样根据价格,市场定位分为以下档次:
1。常见高级L镜头
Canon EF 16-35mm f/2.8 USM L      光学(***#)做工(*****)性价比 NA
Canon EF 24-70mm f/2.8 USM L      光学(***#)做工(*****)性价比 NA
Canon EF 70-200mm f/2.8 USM L IS  光学(****#)做工(****#)性价比 NA
这三个镜头被叫做新大三元,光圈都是2.8. 价格都在1600美元左右。同样这个档次的镜
头用性价比很难形容了,有时候一丝毫的差异在摄影者眼里都很重要。

2。中级L镜头
Canon EF 17-35mm f/2.8 USM L  
Canon EF 24-105mm f/4 USM L IS 光学(***#)做工 (****)性价比 (****)
Canon EF 70-200mm f/2.8 USM L  光学(****)做工 (****#)性价比 (*****)
Canon EF 70-200mm f/4 USM L IS 光学(*****)做工 (****#)性价比 (*****)
这里的17-35已经停产,16-35取代之。 很老的设计,但是有时候能找到。这些镜头的价
格都在1000美元左右,24-105我用过,感觉比较肉,比较失望。而Canon EF 70-200mm
f/2.8 USM L和Canon EF 70-200mm f/4 USM L IS (*)则需要你在大光圈和防抖IS之间
做出取舍,他们的价格几乎一样。一些人喜欢f4.0 IS因为轻便,成像在所有canon变焦
中间最为锐利。 而一些用户则喜欢2.8的大光圈,因为可以提高快门速度来减弱抖动的
影响,还能够获得更好的背景虚化。

3。低级L镜头
Canon EF 17-40mm f/4 USM L 光学 (***#)做工 (****#)性价比 (****)
Canon EF 70-200mm f/4 USM L 光学(****)做工 (****)性价比 (*****)
这两个是最便宜的L镜头,价格在600~700美元。Canon EF 17-40mm f4 70-200mmf4 加上
24-105mm f/4 所谓新小三元。其中Canon EF 17-40mm f4 24-105mm f/4是比较新的设
计,而Canon EF 70-200mm f/4 是99年的设计,被人亲切的叫做 “小小白” “xxb”。他们都很便宜,就算有测试表明 他们都不是特别锐利,但是参考价格已经相当不错了。

3。高级非L镜头
Canon EF-S 17-55mm f/2.8 USM IS  光学 (****)做工(****)性价比(***)
唯一价格超过1000美元的非L镜头,做工和成像相当出色,超越大部分L头。不过EF-S不
能用于全幅机身。二手市场上比较有价无市的感觉,至少我这里是这样。作为EF-S镜头
确实有点贵。

4。中级非L镜头
Canon EF-S 10-22mm f/3.5-4.5 USM   光学(***#)做工 (****)性价比 (***#)
Canon EF-S 17-85mm f/4-5.6 USM IS  光学(**)做工 (***)性价比(**)
Canon EF 28-135mm f/3.5-5.6 USM IS 光学(**)做工 (***)性价比 (**)
Canon EF 70-300mm f/4-5.6 USM IS   光学(****)做工 (***#)性价比(****)
这些镜头都具有USM,有些有IS都是新的设计,价格在400~700美元。光圈小。 28-135成
像一般但是焦段比较受欢迎USM IS这些都有,所以买的人也比较多。 70-300比xxb还要
锐利,而且有IS对于长焦很重要,买的人也比较多,一般叫做“小绿”。Canon EF-S
10-22mm 可以弥补crop 幅面上超广角不足,很受欢迎,做工成像都不错,但是来自幅场
的镜头在10-20左右也有很好的表现,价格还要便宜。

5。狗头
Canon EF-S 18-55mm f/3.5-5.6 III IS 光学(***#) 做工(*)性价比 (*****)
Canon EF-S 18-55mm f/3.5-5.6 II  光学 (**)做工 (*#)性价比 (**#)
Canon EF 55-200mm f/4.5-5.6 USM II 光学 (***)做工(**)性价比 (***#)
Canon EF-S 75-300mm f/4-5.6 III 光学 (*#)做工(**)性价比 (**#)
四个kit lens, 一般随机卖,做工和地铁站门口地摊上的东西差不多,其中Canon
EF-S 18-55mm IS 是一个十分奇怪的镜头,山寨做工,但是极其极其锐利,据说有的评
测超过了计算机最高数值,畸变控制,紫边色散等都控制的相当好,对焦迅速准确。具
有IS功能,近摄距离20mm左右,可以1:4微距。价格十分便宜120美元能买新的。


(以下内容由 seaman  贡献)
其实推荐标准很难定,我权且综合考虑性价比、成像质量、便携性、用途等因素,简
单说就是以下推荐基本是在有限的价格中成像算是不错的,而且很方便你带出去拍的那种

1、17-40 f4、50 f1.8(or 50 f1.4)、XXB

推荐理由:全败新的,差不多刚好1万,当属万元以下组合首推,适合对象是那些没有固
定创作对象,喜欢焦段齐全,风光、人像、小品啥都想玩玩,变焦、定焦、IS、大光圈、
红圈都想要的朋友(估计多数)。17-40焦段实用,放在APS-C画幅上也很实用,广角也够
了,拍拍风景、扫扫街、玩玩广角人像啥的,都不错,还算是对数码优化过的,成像良好
,绝对对得起价格,这个价位的原厂广角没啥可挑的了。小痰盂性价比超高,不用说了
,也是定焦大光圈了,焦外略有二线性,焦段在APS-c上倒是很适合人像,当然如果你介
意这个头的外观、做工和焦外,那就选50 1.4,不过得多出2k,自己掂量吧。XXB也是我
必推荐的,为什么呢?朋友们。因为XB太重(比DB还重)!我曾同时拥有这两个镜头,
但多数情况下我都是带XXB出去,这么说吧,如果要在包里放下2支镜头的时候,我绝不
会在摄影包里面塞下XB的,所以拍风景不带,扫街不带,拍∑纺训么���揪褪桥氖彝
馊讼翊���菜拼�B,不如带135 f2或85 1.8,XB真的用得很少。我经常说,佳能的长
处是轻量便携的中长焦。XXB的便携性、成像、性价比绝对不错。当然XXB IS成像更好,
便携性也不错,更适合不太喜欢带脚的人,如果不在意价格,也是很好很好的选择。70-
300不推荐,这个焦段的光学设计决定了个焦段出不了什么好头,不信,可以去看看各家
这个焦段的镜头,70-200好头绝对多。

(以下内容感谢billydog提供)

    我觉得想入单反的最好先学学拍照的理论知识,比如:光圈、快门速度、景深、折
算焦距、ISO、白平衡,知道了这些你才能合理运用模式转盘上除了预设场景和AUTO外的几
档,才能知道如何选择镜头。至于机身的选择,首选要看你对镜头的升级需求:如果不考
虑5000+的镜头,那么N和C就无所谓了,中低端镜头N选择更多,性价比高一些,C可以上副
厂头,所以我觉得可以根据资金需求来选机身。选择如下(价格为机身,网上查的,不一
定准):

1000D   /3000+    
    C家最低端单反,2.5寸液晶屏,7点对焦,和400D一样无点测光,只有中央10%区域
的局部测光,外壳看起来摸起来都是塑料感十足,有点像400D的减弱版。一般拍摄条件,1
000D和450D区别不大,如果手头资金不充裕,或对摄影只是浅尝辄止可以考虑1000D。

450D    /3900+
    C家最热销的低端单反,个人认为500D上市前性价比很高,9点对焦,4%区域点测光
,外壳手柄的握起来比400D舒服,另外把ISO键放到了机顶。这个很有必要,我习惯左眼看
取景器,鼻子的位置正好对着ISO键,起初常常用着用着ISO就到了1600-_-,后来注意了脸
不能贴机器太近。

500D    /4900
    450D升级版,刚刚上市价格还有些高,升级为DIGITC 4图像处理器,对焦测光系统
应该和450D一样,可拍摄高清视频。这是个卖点,不过我个人对握着个二斤重的单反拍视
频兴趣不大,视频是高清的,手端不稳还是白搭。只比450D贵1000的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和N新出的D90阉割版的D5000相比,500D更厚道一点。

40D /5000+
    09年初很多新玩家的选择,C家的中端机,对焦系统比低端的更精确,6.5张/秒高速
连拍,镁合金外壳,握起来质感十足。50D上市后开始大降价,我一直有换40D的冲动,因
为400D系列是方向键选择,40D系列是转盘+拨杆,用过朋友的20D,感觉这个组合操作上更
方便。

50D /7000
    我认为性价比一般,和40D比除了DIGITC 4图像处理器和高清视频外没什么亮点,同
为APS-C的CMOS一下升为1500万像素。

5D or 无敌兔及1D系列......这是有米的大侠考虑的,跟我没关系。

    买机身的话有水货和行货之分,首先从法律上说是水货是违规销售,但是价格的优
势很大,而且就算是行货,买个全国联保也就是买个放心,听过很多送去修但是被保修点
的工人给搞坏的例子,有点耸人听闻。而且单反保修期内不会出什么大故障,也就是摔机
器才能出点问题。买水货么,新手最好有懂的人一同验一下机器,帮忙把把关,极少数无
良商家可能会忽悠新人,劝你入手很多几乎用不上的配件器材。
    还有就是二手机身问题,如果你想深入学习摄影,一开始经验不足且暂时预算不足
,可以考虑上个低端二手机身,日后技术熟练且手头充裕了再升级。二手的便宜但是有风
险,单反的快门寿命低端5-7万次,中端10万左右,好像没有软件可以准确测出C的低端机
快门寿命,不同的人拍照习惯不同,外壳的新旧程度不等于快门的次数的多少,所以买二
手机身一定要慎重。

广角比较熟悉,多写点:

Canon EF-S 18-55mm f/3.5-5.6 IS    
    450D套头,基本都是随套机买来的,如果初学用很合适(即买套机),常用焦段,
远强于400D那个II代套头,还能体会一下IS的作用。我就从来没用过带防抖的镜头-_-

Canon EF 17-40mm f/4 USM L   /5000
    平民L头,恒定F4光圈,做工优秀,带USM,APS-C机身上比在全副上成像好(只用了
成像的中间区域),网上测评褒贬不一,但毕竟是L头,更保值一些。

Canon EF-S 17-85mm f/4-5.6 USM IS  /3800
    40D的套头,市场上很多是拆机头,所以价格还算便宜。带USM和IS,焦段更全。EF-
S镜是只能用于非全副单反的镜头,绝对不能上到全副单反!!镜头屁股会顶到反光板!
!这个头有三大缺点:17mm端广角畸变大得吓人,F4是暗角明显,还有就是边缘锐度降得
很厉害。

Canon EF-S 17-55mm f/2.8 USM IS  /7000+
    恒定F2.8,大光圈可用,带USM和IS,锐度好,MS做工逊于L头;缺点是只能用于APS
-C画幅,个人觉得性价比颇低,开发APS-C专用镜头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减小体积重量,但
是此镜头完全有悖于这两点,而且还不送遮光罩。

Sigma AF 18-50mm f/2.8 EX DC Aspherical IF   /3000-?
    适马的镜头更新很快,经常同一镜头没几年就出了好几代,这个好像是2代的,带一
定微距功能的,同样F2.8的大光圈,适马DC头(只能用于APS-C单反),但是边缘锐度下降
的比较快,同时紫边在缩小光圈下也比较明显。
      
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3000+
    腾龙的编号为A16,我的挂机头,腾龙28-75的APS-C版(Di II),恒定F2.8且可用
,高锐度且边缘成像不错,体积小巧。缺点是对焦差:行程短,慢,声音大得像拉锯-_-
没办法,腾龙的软肋就在对焦,目前还没有超声波对焦马达。

    最后说一下我选A16的理由:性价比高,轻便。APS-C上C17-40有点浪费,多的2000
块可以再上个定焦了;17-85的广角畸变让我无法接受,50-85的焦段用的不多,可以拿50
或85的定焦弥补;17-55 2.8太他妈贵了;适马的边缘锐度不及A16。最后感谢德国队2008
年冲入欧洲杯1/4决赛,Mediamarkt为此有降价1/4的促销,而当时店里只有腾龙A16没有适
马的18-50,所以就买了A16。

长焦

Canon EF 55-200mm f/4.5-5.6 USM II
Canon EF-S 55-250mm f/4-5.6 IS
Canon EF 75-300mm f/4-5.6 III
    3个长焦狗头,价格1k-2k,最大光圈都比较小,出好片的前提是手一定要稳.....

Canon EF 70-200 f/4 USM L       /5000
    俗称小小白,白炮加红圈,价格便宜又轻便,C家的长焦首选

Tarmon SP AF70-200mm f/2.8 LD (IF) Macro /5500
Sigma APO 70-200mm F2.8 II EX DG MACRO   /5500
    这两个副厂头基本是用小小白的价格,买小白的F2.8光圈,初级玩家很少问及,500
g的机身配1100g的镜头太不协调了。

定焦

Canon EF 50mm f/1.8 II      /600+  
    俗称小痰盂,性价比最高的原厂头,因为实在是便宜,用了就知道对焦时“拉风箱
”是个多么形象的描述!

Canon EF 50mm f/1.4 USM     /2500  
Canon EF 85mm f/1.8 USM     /2800  
    这两个头经常拿来对比,因为APS-C的焦距要乘1.6的系数,造成8518室内拍照施展
不开,5014视角恰恰接近全副机上85mm的视角,但是我个人选的话还是会上8518,毕竟口
碑更好一些。

Sigma AF 30mm f/1.4 EX HSM DC  /3000
Sigma AF 50mm f/1.4 EX HSM DG  /3600
    适马两款超过原厂价格的标头,用的人不多,据说镜头个体差异比较大。


微距
Canon EF 100mm f/2.8 USM macro  /3800
    俗称百微,号称成像最好的非L头,毕竟微距无弱旅啊,畸变和暗角很小,紫边也控
制的很好,拍微距必须配合脚架使用,几毫米的景深必须精确对焦,手持是不可能的了。

Tamron AF 90mm f/2.8 Di SP macro  /2800
    腾龙90微,成像锐,只是对焦时镜筒会伸长一倍......

    最后推荐3个全焦段组合:

1. 18-55 IS + 50 1.8 + 一长焦狗头       1700-2000
理由:便宜!
    虽然全是狗头,数码DC到单反在成像上的质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一开始也瞧不起
狗头,很快就淘汰了,但是狗头同样能出好片,我们学校摄影协会的一个人出过很多好片
,后来才知道大都是尼康D40套机拍的。

2. 17-40 4L + 50 1.8 + 小小白                   10000+
   腾龙A16 + 适马 50-150mm f/2.8 EX HSM DC      8000

理由:焦段齐全,价格适中。
    第一组是C的两个平民红圈儿的组合,L头的做工没的说,F4的光圈也算能适合绝大
多数场合,日后有意升级全副的也通用,最后加个小痰盂补一下50mm的焦段。
    第二组全副厂组合,少了2K预算但是提高了一档光圈,而且这两个F2.8的变焦头非
常轻便。A16前面说了,适马50-150我只见过N口的测评,和A16一样F2.8可用,边缘成像不
错,紫边也控制的很好,C口的差别应该不大。不过都是APS-C画幅的镜头,全副机不能用
,而且副厂头保值性不如原厂。

3. 副厂大变比镜头 + 定焦头若干
理由:变焦重焦段,定焦重画质
    出去玩用变焦头,适马18-200防抖,或者腾龙18-2xx系列(腾龙最牛的就是把F2.8
的变焦头和10+变比头豆做的像塑料玩具一样小)。拍固定场景用定焦,30mm、50mm、85mm
、百微,根据需要上2-3个,可以好好练一练定焦。

-----------------------------------------------------------------
-----------------------------------------------------------------
 Nikon  

(感谢caiyifan提供以下内容)
一 历史:

尼康创建于1917年,当时名为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日本光学" 。当时为许多厂

商提供镜头,包括后来的一生之敌----佳能:) 后改名为"尼康" ,顺便提一下,尼康
的改名是在几大日本相机厂商中最晚的,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尼康历来保守的特点。

二 机身:
此篇面向的主要读者为准备购买自己第一部的单反相机群体,因此,D3 ,D700之类不在

此范围之内,当然,也有很多米人一部到位。下面主要说说几款中低端机身的情况,目
前尼康的型号编号,稍显混乱,相信以后中端机仍将是两位数,低端机将以4位数命名。


先来比较一下目前这三款主流机身的主要差异:
             D90                  D5000                      D60        
            
像素         12m                   12m                        10m
机身马达      有                     无                        无
对焦点        11点                  11点                      3点
Live view       有                   有                        无
ISO        200-3200              200-3200                   100-1600
LCD       3.0  92万像素        2.7  23万像素            2.5  23万像素
视频拍摄       有                     有                       无

关于像素:  1200万和1000万其实相差不大,对于入门爱好者来说,这点差别更是可以
忽略不计

关于机身马达: 这点是值得好好说说,好多人觉得没有机身马达的低端机都是所谓的"
阉割"机,于是要么再咬咬牙,上个D80 D90,要么转投其他门下;那个纠结啊,那个夜
不能寐啊。 不过就我的个人意见而言,尼康到目前已经出了快40枚AF-S的nikkor镜头了

,难道还不够一个入门者用吗?有人认为尼康比较厚道,于是厚道的尼康在入门级上充
分的将其厚道表现了出来,在入门级的镜头的选择上,如 18-70 ,18-55VR  
30-700VR
都是性格便宜性能又好的挂机头, 再往上,有DX画幅中的小三元,成像在DX上不输大三

元; 再往上,就是传说中的大三元了,这些镜头都是AF-S的,难道还不够用吗?
对于入门者而言,第一次购入镜头时是否需要那些没有超声波马达的定焦头还有待商榷
。有些人也许会说如50/1.8这样性价比超高的好头就用不上了,但是不要忘记,尼康已
经为其开发了继任者,35/1.8,用在DX上的标头。数码时代机身的升级实在太快了,等
入了摄影的门,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头,这时候恐怕你的入门机身就差不多也到了
退休的时候了。此时再选择"非阉割"的机身也不迟:)

关于对焦点,ISO : 11点对焦在拍摄时到底有多大的用处?这个依据拍摄者的习惯不同

有很大的差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11点对焦对拍摄者的心理暗示作用还是很强
的,透过专业的取景器,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字:爽! 可以看到,随着单反市场的竞争越

来越激烈, 厂商们也不得不把一些以前在高端机身上的功能下放到中端机器,一些在中

端机身上的功能则下放到低端机身上; 实际上D5000 采用了和D90同样的对焦模块,同
样的传感器。 在胶片时代,判断机身的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就是对焦模块,当然现在在

数码时代,对焦模块以及不是最重要的了,不过也可以作为参考标准。

对于视频拍摄:对于有些人很重要,对于有些人是鸡肋

对于Live View: 个人认为是很实用的一个功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极大程
度减少了对自身耐力,力量,柔韧,敏捷的要求。(除非你就是想要一张夸张的工作照


总而言之, D90是典型的中端机,D60是典型的低端机; 而D5000就是一只拥有中端机内

核(对焦和传感器一样),低端机外表(无肩屏,无马达)的中低端机


三 镜头:
关于价格:厂商设计一只镜头有很多方面要考虑(分辨率,焦外,色彩,畸变)如果不
记成本,谁都可以打造一枚完美的镜头,因此,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镜头的设计更可以
理解为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下,对镜头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平衡。也许700元的50/1.8在分

辨率上要好于3000元的50/1.4, 但是镜头始终是一分钱一分货。

关于焦段:作为普通爱好者,一般拥有的焦段在24-300mm之内,这个范围已经足够覆盖
绝大多数摄影题材了。而 其中28-100mm这个焦段用到的比例最多,这个焦段的镜头是首

要考虑的。一开始焦段不需要买齐,可以再拍摄一段时间后再有针对性的购入的镜头。


尼康镜头代号缩写:
AF-S:超声波对焦技术
AF-I:早期的镜头自动对焦技术
D:3D矩阵测光技术
ED:超低色散镜片
VR:防抖动技术
G:无光圈调节环
D:自带传递距离给机身的功能
IF:内对焦技术
DC:散焦影像控制功能
DX:数码ASP画幅专用


考虑到以入门为主,因此介绍偏重主流镜头,并以变焦镜头为主。下面按照预算价格来
分类,并细分为广角,中焦,长焦:

1。我是穷人我没钱

AF-S DX 18-55mm f/3.5-5.6G ED    1000元?  (锐意上没查到多少钱)
 
AF-S DX 55-200mm f/4-5.6 G ED      1600元 ----两个都是作为入门级的套头,在如
今单反已经烂大街的时代,出门很容易看到挂此头的;绝对对的起1000多元的价格;
18-55第一代不带VR,第二代带VR, 据说第二代要比一代好不少。


AF-S DX 35/1.8G  1300元-----尼康是把它作为DX画幅的标头来设计的,价格便宜,成
像优良,想要体会大光圈的同学可以考虑,就是刚出来不久,目前价格还有些高,可以
再等等。


AF 50mm f/1.8D      700元----尼康厚道的体现,在DX上可以作为人像头使用, 几乎
尼康家的人是人手一个

2。 吃了三个月的咸菜,手上还有点钱


AF 18-35mm F3.5-4.5D IF-ED  3250元--著名的银广角!尼康的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的广角镜头。 主要用来拍风景,因此光圈虽然小一点,不过影响不大,据说中心成像不

差于金广角,抗逆光性能更强过金广角,不过价格可比金广角便宜太多了!!!

AF-S DX 18-70mm f/3.5-4.5G IF-ED  2200元--D70S的套头,成像质量很好,焦段实用

,唯一缺点是18端畸变较大。和18-135相比做工很棒(金属接口,距离窗),所以成为
了很多人的首选。考虑到才2200的价格,二手市场现在才1300(才出了一个,哭)~~
强烈推荐的好头

AF-S VR 70-300mm ED   3800元---- 锐利无比,VR二代也非常的使用,不考虑恒定
光圈的长焦头的话,此头是首选,本版版友yixin有一枚,出来的片子效果很好

AF 85mm f/1.8   3000元---- 人像头,在各种测评上不逊于其兄弟 85/1.4 但是由于其

兄名声实在太大,以至有些被冷落

AF-S VR24-120/3.5-5.6G IF-ED    3900元     尼康刚刚研发出VR的时候推出的头,由

于是一代vr,效果有限;如果暂时上不了镜皇,用在全副机上还是不错的,若要用在DX
画幅的机器上,性价比不大

 AF-S DX 16-85mm f/3.5-5.6G ED VR   4400元----   这个应该是所有非恒定光圈变焦

头里画质最好的一只镜头了,从其价格上也能看的出来,据说画质不输AF-S VR
17-55/2.8 G IF-ED 而且广角端达到了24MM 如果暂时不考虑全副,米又充足的话,可以

考虑这只头

AF   50mm f/1.4 G    3500元---- 和上一代D头相比,光学上提升不大,毕竟标头的技

术已经很成熟了,无上升空间,刚出来,价格比较高,可以再等等,暂不推荐购买


3.有点米啊,有点米 (注意,毒物逼近)

AF-S VR 18-200mm f/3.5-5.6G IF-ED    5300元----曾几何时,各大厂家都忙着推出所

谓的"一镜走天下"镜头,这枚18-200便是其产物,相对于其他厂商,这枚18-200不论光
学性能还是机械性能都是最好的,不过价格也高了不少,不过纵向比较,其光学素质也
就是18-70的这个水平,大变焦的头嘛,没办法。 如果你看中便携性,此头就应该在你
的LIST里,有人说,即使他有了大三元也不会出掉这只头的。

 AF 85mm F1.4D IF   7300元----人像王,成像是典型的焦内锐利,焦外柔和,色彩好

,数码时代紫边问题比较突出。另外,拥有超级大的镜片,光是把玩就够了,简直就是
件艺术品

AF-S VR 105mm F2.8G IF-ED    6500元--微距王,喜欢拍花花草草,虫虫水滴什么的微

距首选,微距时如刀锋般锐利,人像时相比稍微肉一点,这是尼康最近推出的带有纳米
结晶涂层的镜头,外表上一个大大的N字,够高调! 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带VR防抖
的微距头

AF 80-200mm f/2.8D ED   6550元----大名鼎鼎的小钢炮, 成像很好,最便宜的恒定大

光圈长焦,金属手感,做工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因为年代久远了,对焦速度有些慢

(尼康的问题来了, 尼康在6000-10000这个价格端基本上没什么头)


4.有啥好说的,毒物登场

(关于毒物的溢美之词网上实在太多,大家就网上搜搜吧,不详细介绍了)

AF-S 17-35mm f/2.8D IF-ED  10000元 ---- 传说中的"金广角",深受众人喜爱,以至
牛广角推出后,仍有人死忠此头

AF-S 14-24mm f/2.8D IF-ED  12000元 ---- 金广角已经很完美,但是尼康居然推出了
这个头,引得网友一片惊呼,此头的技术标准在整个业界都是领先的,在和若干定焦牛
广的PK中丝毫不落下风,赢得了牛广角的称号, 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叫它灯泡。 唯一不
足,不能加滤镜,可得小心使用啊~~~

AF-S 28-70mm f/2.8D IF-ED    10000元---- 镜皇驾到, 各位快快来参拜~~~

AF-S 24-70mm f/2.8D IF-ED    12000元---- 王座的更迭, 在老镜皇把持了王座数年
之后,尼康终于推出了全新的镜皇,但平心而论,新老镜皇在光学成像上几乎没有差别
,对此,只能感慨老镜皇做的实在是太出色了,新镜皇唯一的优势在于更广(24mm)以
及得益于纳米镀膜的抗眩光能力

AF-S 70-200mm f/2.8D IF-ED  12000元---- 大名鼎鼎的小竹炮,其做工,质量成像完
全对得起12000这个价钱, 很多人说入了尼康无论如何也要买一只XZP, 不过对于有些人

而言,1.4KG的重量不得不使其长眠于干燥箱中,唯一的缺点,以万元镜头的标准来要求

,有稍许暗角; VR是一代的,防抖能力不如二代

AF-S  80-200mm f/2.8D IF-ED  9000元---- 大钢炮,二手市场上不多见,可见其主人

不愿出手, 比小竹炮还锐利!比小竹炮还威猛!比小竹炮还重! 如果看到二手市场上
有成色好的,千万要拿下啊~~

另外还有两个头,
AF-S DX 17-55/2.8 G IF-ED   9000元
AF-S DX 12-24mm f/4G IF-ED  8000元
相当于DX画幅上的镜皇和金广角,成像和镜皇和金广角不分伯仲, 不过他们的问题是:

 钱少买不起,钱多了不买它了

 (感谢yixin提供以下内容)
个人推荐DX机身的镜头配置
1 变焦配置
穷人 18-55(VR) + 55-200VR  
没啥好说的,便宜实在,加起来才2k出头,画质尚可,分辨率锐度很不错

中端
18-70,18-105VR + 70-300VR
18-70,经典的套头,号称最好的套头,3片ED,除了广角形变稍大各方面都不错
18-105VR,差不多的价钱,ED镜片少一点,传闻画质比18-70稍次,但多了35mm和VR
70-300VR,买不起小竹炮的原厂就推荐这头了,轻便,VR二代很实用,色彩很好,焦外
不错,网上传闻200-300mm偏软,但光圈缩到8-11之间个人觉得很不错

米人
16-85,17-55 + 70-200VR
这几只头都没用过,详细见板大介绍,网上样片无数


定焦

DX标头
35/1.8G 便宜,大光圈,画质还不错,关键是AFS,D60之类机器能用。不过刚刚出来,
评价尚有争议,紫边稍重,尚有降价空间
35/2D   很经典的老头,号称f5.6敢跟任何镜皇叫板,无忌此头俱乐部的pp一张比一张

sigma 30/1.4 纠结了n久之后我的选择。大光圈,锐利,焦外十分舒服,缺点紫边稍重
,个体差异明显

至于50/1.8,很便宜,光学素质很好,但是DX下75mm的视角很尴尬,拍静物,人像不错


微距
60微 出了两代,第一代3k多,第二代貌似很贵,综合素质不错
105VR 微距中的镜皇,所有品牌唯一带VR的微距,光学素质机械素质都没话说,米多必
上腾龙 SP90 曾经用过,光学素质很好,分辨率色彩很好,焦外稍乱,缺点是对焦会拉风


其他不是很贵值得把玩的镜头
85/1.8 很不错的人像头,不过光芒被大哥盖了,拍mm可以考虑
180/2.8 大灰狼有一支,放过不少毒,色彩层次很好


此外补充一下N家几款机器的区别,纵轴标档次,横轴标时间

顶级机  D1           D2       D3
                              D700

专业机       D100      D200    D300

准专业机     D70   D70s   D80   D90
入门级             D50            D5000
                       D40  D60

其中主要区别
D3 D700为全副,其余为1.5x
D40-D60-D5000没有机身马达,只能用AFS镜头
D100和以上级别支持手动头测光
D70和以上级别支持内闪无线引闪外闪,有肩屏,双拨轮,有机身马达

 (感谢zeiss提供以下内容)

身为N家人, 偶也来说说偶所用过的镜头

AF-S VR 18-200mm f/3.5-5.6G IF-ED
偶的第一只nikon镜. 确实很方便, 个人用得最多, 的确是一镜走天下, 尤其那些比较艰
苦和需要徒步的行程, 这个是唯一之选. 至于画质, 这么大的变焦比, 没办法要求很多,
广角有变形, 长焦不够锐, 但至少还能维持一定质素. 无法想象扛着大三元去徒步的样子.
 
至今还留着.

AF 50mm f/1.8D
实在是很实在的头, 质素也不错. 就是全开的时候, 有些肉, 不过这样的价钱还能要求

么, 一直留着用来压防潮箱.

AF-S VR 70-300mm F4.5-5.6G ED (我想版大说得应该是这支镜, 不过这支镜不是DX镜)
当时想弄个长焦, 就入了这个. 拍过几次演唱会, 也用来偷拍过mm, vr确实挺有用, 不

光圈太小. 用没几次就放掉了.

AF VR ED 80-400mm F4.5-5.6D ED
很旧的设计, 第一代VR. 因为要拍动物, 需要长焦就进了这个. 很多人说这支镜对焦慢,
 
不过我觉得还可以. 有些重, 400mm端也确实挺肉, 进了xzp后就把这个放了.

AF-S 14-24mm f/2.8G IF-ED
确实很牛的头. 看一些测试, 和ZF 21比, 也仅是略处下风, 而这支可是变焦镜. 不过大
广
角不容易用好, 还在摸索.

AF-S 24-70mm f/2.8G IF-ED
D700的标配. 没什么缺点, 要说的话,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平衡性不好, 比较重

AF-S VF 70-200mm f/2.8G IF-ED
个人很喜欢的一支镜. 有些人说不是为FX设计, 边缘不够锐. 不过偶觉得长焦镜, 多数
用来拍特写, 有很强的中心解像力就够了. 大光圈+D700的高ISO, 拍演唱会的标配, 而且
用久了, 根本不觉得重了.

副厂镜
Sigma 12-24mm F4.5-5.6 EX DG
变形实在很厉害, 很难构图. 卖掉了



----------------------------------------------------------------------

说说康蔡(一)
  (感谢seaman提供以下内容)
一、写在前头
大家都响应版主器材推荐置底的号召,出来撰文推荐。面对一堆三分钱一分货的日产AF
头,大家的选择颇为无奈。作为Photo版资深老油条,在进行狂热的镜头大换血之后,在此
也向各位版友推荐一下并不为很多人熟悉的一分钱三分货的康蔡(Contax Zeiss)135单反
镜头群。
大名鼎鼎的光学巨人蔡司……(太牛了,不用说了,此处删去5000字),简单说说康泰
时吧,康泰时生于德国,是蔡司巨人的嫡亲儿子,年轻的时候,练过功(研发了一些经典
设计),打过仗(二战),负过伤(东西德拆分),后来过继给了日本后妈雅西卡,再后
来雅西卡又被京瓷大爷包养了,康泰时寄人篱下,玩命工作,一心只想做出些好东西,他
手工精美、价钱公道、童叟无欺,东西是贵了些,可那设计、那做工、那用料……(啧啧
),但用惯了日本货的客户却并不买账,康泰时的生意并不好。最后京瓷大爷自己生意也
不行了,就将生意都扔给了康泰时,2005年可怜的康泰时终因心力交瘁,医治无效,吐血
而亡,享年73岁。但康泰时执着而凄凉的人生却丝毫不能掩盖自身的光芒,他为我们留下
了诸如Tessar、Distagon、Planar、Sonnar这些多年以前的天才数学家们徒手计算出来的
经典光学设计;留下了精良的工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留下了无数素质超群、物超所值、
传为佳话的YC口手动镜头。
网上对康蔡镜头的溢美之词N多,挑选的原则也N多,对镜头的评述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过
程,好比每个人对“好吃”的定义是不同的,有时候我也不得不借助大家不齿的MTF之类的
客观数据,在选择上我这里不想挑起大家的口水战,只想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帮大家进行选
择和推荐:
1、买得起。都是穷学生,光“牛头”有个屁用,买不起就只能YY。好在德国人的严谨和
日本人的精明在康蔡身上得到了很好结合(虽然很多人批评日本人一些不太厚道的做法,
但至少在很好控制成本的同时保持了极高的光学素质,让穷人也能有机会过把牛头的瘾)
。别忘了,蔡司无狗头,大厨动手,小菜也香,2k以下照样能做出个牛头给点颜色你看看

2、扛得动。很多喜欢亮骚的哥们都喜欢个大威猛的,但亮骚是不能当饭吃的,就算你钱
多,可以买一堆亮骚的牛头,要是扛不动照样压箱。听说过很多风光摄影师把相机埋在野
地里的真实故事吗?人家不是脑子糊了期待“种瓜得瓜”,而是因为实在扛不动,只好去
的路上埋了,等回来再挖(那还去干啥?要是哪天别人意外挖到一堆顶级器材就爽呆了)
。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将镜头设计得小巧、轻便、实用不仅是厂商控制成本的需要,
也是色友体能和钱包的需要,实乃居家旅行、走街窜巷、杀人越货必备之选。
3、用得爽。镜头是买来拍的,如果成像不好或使用不便就白瞎了,蔡司是不会让你失望
的,虽然很多镜头用的多年前的设计和工艺,但不可否认蔡司当时的光学水平和工艺领先
太多了,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诸多康蔡镜头依然名列权威测评前茅,而且二手市场上很多N
年前的康蔡镜头依然手感极佳,镀膜如新,成像迷人。虽然是手动头,但因为最近几年电
子对焦环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大家的使用,简单来说,加了电子对焦环的手动头相当于一
个马达坏了的自动头,有合焦提示音,能用机内测光(AE或P档),一些数码机身还提供Li
veview放大精确对焦服务,也使得这些镜头爆发第二春。
4、留得住。很多朋友喜欢捣腾,我不泼冷水,毕竟这样可以更多接触和了解器材,我也
好这口,不过玩多了,我知道多数捣腾总是亏本的,特别是新手喜欢买新的器材玩过后再

手卖出,好在康蔡是不给你这个机会的,人家已经停产了(成色好、产量少、编号佳、
配件齐的牛头早已作为藏品了)。近来电子转接环的出现让二手康蔡再次进入数码玩家的
视野,既然数量有限、品质不错,个人认为二手市场上康蔡还是牛市之中的,能起到一定
保值增值作用,至少不会亏太多。最关键是康蔡本身优异的光学素质和特殊的味道会让你
爱不释手,不忍出手,将会成为你手中留得住的最后的几枚镜头,安心地用它们去创作。
    
二、康蔡135单反镜头推荐之标头篇
若要推荐镜头,首推标头,原因很简单:1、标头在全画幅机身上接近人类视角,方便“

见即所得”,可直接表现拍摄者的视觉感受,较为常用。即使在APS-C画幅下,80左右的

段通常可作为人像头,也是较为常用的。2、标头无弱旅。标头通常是兵家重地,有天然

优势,极为成熟,各家标头几乎都具有光圈较大、轻巧实用、价格低廉、成像优秀的统

特征。蔡司首开双高斯结构之先河,接下来要说到的康蔡Planar T*50/1.4,就有着“标

中的标头”、“人类制造的最好的标头”的美誉,当然依旧轻便、廉价,目前二手市场
上95新的一般只要2k左右。
先说说Planar结构,其实Planar是双高斯的变种,而双高斯又是将两片新月型的高斯结
构对称设计而成的,Planar结构的实质是把原本薄的新月型负镜加厚,以降低了斜射光线
所造成的像差,如果我们在结构中可以看到双合镜片,则是将打算加厚的负镜一份为二以
控制色散。这种对称结构的Planar结构相当成熟,从19世纪末出现后不断改良一直用到了
现在,大家可以去看看各家的标头剖面图,大同小异。这种结构的最大优点在于成像的平
整性(也就是说变形小,咱是要把一个3D的影像变成平面的影像,必然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双高斯结构以前曾用来给军方航拍用,变形小,不至于“误炸”。后期的双高斯色
散也控制得很好。当然因为是对称结构,如果把此类标头倒接也能获得很好的成像。
说完这些枯燥的光学知识,还是来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吧。著名的Planar T*50 1.4出
场吧。P50 1.4光圈从F1.4到F16(如果有更小光圈就更好了),最近对焦距离为45厘米(
不算特别近),视角为45度,采用55mm的UV(省钱),对焦行程适中,阻尼感很好,重量
为275克(轻便哦)。“大光圈时在保持相当分辨率的前提下焦外柔和,反差适中,小光圈
时锐度极高,解析力惊人。”(语出无忌资深泡菜、本版前前前前前任版主Godsarmy强文
《镜头选择:Contax MF篇》)
说说我使用的感受吧。优点:1、解像力果然了得,经得起放大(特别是光圈2.8以后)
,这也是很多蔡司头的特点。2、对色彩较为敏感,初用蔡司一定会感叹此头的色彩油润,
当然用过“色彩之王”Distargon25 2.8的除外。3、暗部细节不错,层次分明,不僵不腻

4、焦外柔和,如果说“柔美”似乎有点过了,因为如果看过Distargon 35 1.4出片的,
一定会感慨其焦外的奶油味,我用的这支(mmj)焦外并不太乱(有传言,焦外有旋转感,
估计要看产地和号段,我运气不错没碰到)。缺点:1、光圈只有6瓣,且不是特别规则(
可能是我手里的那支有这个问题)。2、要是最近对焦距离像D25 2.8那样只有25厘米,要
是近摄的Bokeh再奶油一些,要是……是不是我太贪心了?
接下来说说他的小弟弟Planar T*50 1.7吧。可惜我没用过,不敢乱说,还是引述一段Go
ds兄的经典评述吧(Gods兄表见怪哦)“价格约便宜了800人刀,但是P50/1.7绝对不是蔡
斯的“小痰盂”,在做工上,P50/1.7依然保持了蔡斯的高水准;在光学结构上,P50/1.7
坚持了7片6组的改进型Planar结构,而非日系50/1.8的6片4组结构;在成像上,P50/1.7分
辨率甚至超过了1.4的大哥。不足之处仅仅是色彩偏淡,最近对焦距离稍大。”在蔡司这个
名门望族中,可能它和T45 2.8算是出身贫寒的了,含金量低了点,塑料味重了点,但是强
将手下无弱兵,超强的解像力已经足以扬名立万,少了点“蔡味”,但留足了原汁原味。
最后出场的是有点小个性的“鹰眼”Tessar45mm 2.8,不用说,长得就比较有个性,18
毫米的个头,3组4枚超少的镜片,由此获得的对比度也很高,清晰锐利,中心的解像力那
是相当的高啊(边缘弱了点)。不过由于镜片极少,即便是在设计能力有所提升的今天,T
essar结构的改良余地仍然很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执掌MTF大旗的哈苏实验室评出的世界上19款顶级135镜头中,50
1.4和50 1.7都榜上有名,比较幽默的是50 1.7分数高达4.6分比大哥 50 1.4的4.5分还高。

(蔡司要慢慢品,前段时间主要玩标头,其他几个头要慢慢用慢慢写,且听下回分解吧
,感谢您能看完:)

0 件の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