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曜日, 2月 10, 2007

for Work

下午送来一张养老金交纳表,要求每个人核对,确认无误以后签字。我正准备签字,随便看了一眼,发现我的月度交纳额度是人民币36元。六去四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这么算下来,我一年交的养老金还不够我现在一个月花的,这怎么可能呢?我已经工作了很多很多年,这么个交法,连退休以后一年的生活费都不够。以兰花拂穴手在半秒内按完了HR的十一位号码,我现在就需要一个解释。HR的回答冷静而缜密:和师傅,按照XXX发[2006]XX号文件之规定,您迄今为止在公司工作了十年,您的这种工龄只能交36块。明年满十一年, 系数调整为1.5,就可以增至100多元。

36元和100元的区别我完全没有听进去,我听到了雷鸣电闪的那一句:您已经工作了十年。我拿起表单,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和菜头,男,1997年7 月31日参加工作,工龄十年。这是我第一次从公司官方的嘴里听到这句话,工作十年。����������������,回到万恶的1997年,那时候谁要告诉我说我会从业十年,打死谁我都不信。当时我确信去工作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一个跳板,一个过渡,目的是为了避免我游手好闲而堕落为一条恶棍。而我的命运早已经注定:逍遥。无论是做逍遥游还是逍遥法外,反正我不可能一辈子工作。无论竹棍多么细,骑在上面的孩子坚信那是一头红鬃烈马。从大学里出来,连竹棍都没有一根,却觉得自己的年轻能够成就一切可能。那就是为什么1997年万恶的原因,年轻让人意识不到自己在裸奔。

腿毛飘飘,一路就那么奔过了十年。这时候人难免会想很多事情,是把养老金继续熬到100多块,还是跑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接着在笼子里吃正大饲料,还是在野地里找食吃?写一张清单,分列两种生活的好处。十条的时候平局,五十条的时候平局,一百条的时候还是平局。我不想工作,所以它们永远是平局。人性就是好逸恶劳,贪食好色,如果可能,最好连写稿都不用,就那么闲着。人在二十岁那么想是因为激情,人在三十岁那么想是因为成熟,怕只怕我到四十岁还在那么想,那就叫笑话。留下来会如何?不会如何。走掉又如何?我可以走到哪里去?问题套着问题,疑问跟着疑问,为什么光拿前不上班这点小事就那么难呢?春天在哪里?银行在哪里?

向前想没有结果,不妨往后看。看看这十年的工作有点什么心得,也算是个人总结。

我是背着三条谚语去上班的,那时候好像流行这个。一条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下一条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最后一条是:伴君如伴虎。最后一条很快被欧化且扩大了,两年后它以改头换面后的新形式登场:在单位上没有朋友,there is no friend in Danwei。或者:别和上司交朋友,Don't make friend with Lingdao。这比读书的时候吃力多了,那时候只需要背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完了。现在是三条,花了五年时间才背住。

到单位第一个月,终于得到了各位社会大学高级讲师教授的耳提面命,加背一条:未曾做事先做人。这句话要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说的是叫你去扫地抹桌子不是做事,而是教你做人。另一方面说的是单位这种地方,做事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工作做得好,要饭要到老。我现在回过头去想想那些阳光明媚的下午,老同事翘着脚给我讲职场道理的时候,就恨得牙根痒。要我帮你打饭扫地擦桌子那就明说么,还成为新人训练课程了?讲述这种课程只是为了满足那种新老职工的身份界定,反复地讲只是为了让双方明白彼此的地位,叫新人对义务劳动毫无怨言。

我到今天都不敢说给予新人什么指导,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生存之道。能出来讲解这种大道理,自信之满,不知道胸围是几CUP?在我看来,那些不着边际的午后闲谈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一个单位的人际关系图。权力是如何分布,势力是如何划分,集团成员名单,人和人之间有什么历史恩怨。这时候我只是求活,所以不想踩雷。成人世界里不因为你是头新兽就对你有什么宽大,他们早已经箭拔弩张,你踩到了红线别人就会条件反射,根本不问你是否有意,你的工作年限多长。当时我不明白这一点,边背谚语,边把所有的雷都给踩爆了。董存瑞也就是那一下,而我用万能胶把自己好容易沾起来,下一次爆炸又到了。

不过这和我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恢复高考以后产生的第一批学生干部还没有走上领导岗位。以我纵向比较,后来上来的这批学生干部要好得多,有知识有文化,训话之前不嚼大蒜,训话的时候也不脱了一只鞋踩在真皮椅子上。而当时新大学生参加工作,无论如何都要吃杀威棒的,目的是杀杀臭老九的威风。现在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也许有人并不会赞同我的观点,因为知识份子整起人来更狠。那就可以归于国民性,杀威棒是国粹的一部分,被打而成长起来的人终于棒子在手,未必立即就把棒子给折了。而是又爱又恨地捧在手里,抚摸到动情处,往事并不如烟,于是情不自禁地想找个新人试试手。。。。。。

因此,单位在我看来是由禁忌和惩罚构成的,依据和权力核心的亲疏程度划分人的等级,并根据等级享受不同的权限。8点上班,有的人总是10点才到。年假难请,但是有人年年都休。这是因为把区别对待当成一种赏赐,为大家指明了个人职场发展的方向。如此万涓成河,流向大海,维护了权力结构的稳定。如果能靠近权力核心,那么禁忌和惩罚就全部是对外的,一丝一毫也加不到你的身上,这就是所谓的"进步"了。我哪里知道这些事情?肉身滚过地雷阵,五年元气大伤,做什么都是错,说什么都触红线。后来动了杀心,眼睛里都是杀气,反而消停了一会儿。对于职员精神即将崩溃这一事实,大家的感觉都很敏感。所谓驯服之道就在于此,让狗们去抢骨头,对不抢的施以鞭挞,但又不能鞭之过甚,否则会遭到反噬。

工作头五年我的时间几乎完全被浪费了,一个印象管十年,我是颗被看死的子。如果职场上真有什么金科玉律的话,到今天我都相信一条:树挪死,人挪活。不可能全世界人都喜欢你,也不可能全世界人都仇视你。有不喜欢你的人,也总有喜欢你的人。此之垃圾,彼之珍宝。所以,想移动到欣赏你的人身边去,那么整个环境都因此而发生了改变。没必要和谁死磕到底,因为日子是你自己过活。一辈子和人斗,把人熬退休熬死,你自己的一生也完了。所以,宽恕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它符合经济学,能让一个人的一生过得更有价值。

头五年里我做一份职业,后五年里我转职5次,平均一年一次。每次转职我都赢得了更多自由和更大空间,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当然,如果按照职场的标准来衡量,这并不算成功。成功的标准是职位和薪水,做到多大,拿到多少钱。但是这种事情也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不在工作上投入,就要在下班八小时投入。我的投入并不多,也没那么多时间精力投入,我还开着个BLOG加一BBS,外面还得写两篇稿。从上班起的那天,我把工作和事业分得很清楚。既然不希望在工作上取得多大成就,那它就是份工作而已。我出卖劳力,换取衣食。无非是大家做到平均分75,我在上班那八小时里做到80分就完了。要做到90分以上,除非是把工作当成了事业,给自己打工才应该那么做。

当然,每个人对此的看法并不相同,因为大家的人生价值不同。只是以我的经验,如果真没把工作当事业做,那么最好别做到90分以上。既然你如此出色,那么所有事都变成你的。即使大家的水准平均下来是5分,而你是20分。但是别人5个人做一件事,做下来可能是75分。而你一个人做10件事,做下来不过每件50分而已。所谓吃力不讨好就是这个意思,没人会问你做50分是因为什么客观原因。老板永远只问结果,不问原因。所以,你会很郁闷,很委屈,最后就很崩溃。

而且,我不赞成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一个人若要精神健康,人生丰盈,一定是靠八小时外的那部分。工作狂在黄金周觉得似有毒瘾爆发,那退休以后又该如何?个人觉得,在工作获得成就感是极为不可靠的,而且有对劳工进行精神麻醉的嫌疑。把自己和工作绑定在一起,还不如和自己的兴趣绑在一起。至少在工作之外,你还有点嗜好,有点追求,为了那点简单乐趣而觉得快活不已。这一点在饭桌上就能看得出来,和一群工作狂吃饭,即便面前的美味珍馐你也难以下咽。而一桌人坐下哪怕是彼此用手机交换黄色段子,都让人胃口大开。更别说每个人谈谈因为个人乐趣而带来的各种新鲜事,只是听听都觉得活多了好几生。

回到工作上,我从来不觉得加班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也不觉得吃业务饭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对于一切侵占我下班时间的行为我都痛恨不已,因为那是在剥削我有限的人生。下了班还和同事在一起,形同抱了冰凉的文件夹上床睡觉。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应该越简单越好,我最怕年饭上有谁喝高了边拍我的大腿边往我脸上喷唾沫星子,翻来覆去问我一句话:菜头你说,我们是兄弟吧?我不要做你的兄弟,我只是你的同事。合作默契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境界,没有必要建立多么亲密的联系,能彼此欣赏就好了。同事中当然也有真正的朋友,不过数量极少,而且都在外部门,甚至外单位。一般来说,大家部门越远,利益牵涉越少,那么也越可能基于彼此的欣赏而结下深厚友谊。因为共同语言比较多,骂娘也骂得比较一致。

总体上说,工作十年以后,我没发现职场如当年传说一般那么可怕。有精于算计的人,有喜欢打小报告的人,但是据我观察:挖坑设局非常消耗脑力,越是精巧的局越是如此。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年都如此的人,他/她的脑子非得用核反应堆供应能量不成。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和你一样对事物有相同的喜怒哀乐反应。 90%以上的时间,大家都能彼此相安无事。如果不是蓄意冒犯,或者是引发了群体性的嫉妒,那么在单位里不应该有裸露在狼群的感受。只要能够把所有人当成普通人的想法,肯替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宁可多麻烦自己不肯多麻烦别人,那么在人群中生存并且得到善意关怀并不是什么难事。若说到有什么是我确信无疑,印证多次的职场规则,我想只有这么两条:

1、宁欺老杂种,莫欺鼻涕虫。因为年轻人的前途无可限量,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
2、永远不要小看女人。因为她可能转瞬之间成为你上司的女友、情人、老婆。

0 件のコメント: